怎麼說都難!社群時代下,企業如何聰明面對敏感議題溝通?
- 影響力量公關總經理 高孟岑
- 21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我最近看到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,它提到,在永續議題逐漸成為全球企業「必考題」的今天,溝通挑戰比以往更加複雜。一方面,過度包裝的漂綠(greenwashing)讓品牌背上誠信風險;另一方面,噤聲不語的噤綠(greenhushing)又削弱了企業影響力與社會信任。
15年前企業在敏感議題上,都會屬於保守切割劃開距離。但在社群年代,討論度也是流量代表的年代,敏感議題有時候也是你表達意見的好機會。在熱門觀點中大家會想聽你的看法,其實也是「人紅是非多」下的好事。敏感議題的本質,就是「高風險 + 高關注」,不只發生在永續。勞資糾紛、調查中事件、政策爭議,同樣可能在社群場域中迅速發酵,品牌在其中的立場表現,也代表了在抗壓性下品牌的真實性。
案例啟示:永續溝通的敏感性
HBR 的文章中分享,一則JBS 美國食品公司的案例。2024 年,紐約州政府對JBS 美國食品公司(JBS USA Food Company)提出訴訟,認為該公司在 2021 年公開宣示「2040 年前達成淨零排放」的永續承諾,卻沒有任何具體且可行的計畫來支撐這項目標,因此有誤導消費者之嫌。目前此案仍未明朗。紐約州法院雖已駁回初審,但州檢察長辦公室已表明將會提出修正後的訴狀。
表面上看來,企業似乎不太可能因未能實現自訂的「自願性」永續目標而承擔法律責任,但訴狀卻凸顯另一個關鍵:消費者對永續的期待。起訴文件中指出,美國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願意為環境友善產品支付更高價格,且永續性已成為食品與飲料消費的重要考量。檢察官認定 JBS 透過「缺乏事實依據的環境行銷說法」誤導消費者,並在此過程中獲取不當利益。
對此,JBS 在《紐約時報》的回應是,不認同檢方指控,並強調會持續與農民及相關單位合作,以在「協助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」的同時,降低資源耗用並減少農業對環境的衝擊。這件事情凸顯的是:
1. 永續視為實質利益,會被放大檢視。
2. 缺乏可驗證行動,可能變成法律與聲譽風險。
噤聲不是解方
面對壓力,有些企業乾脆選擇不說——噤綠。但沉默的代價同樣高昂:
失去比較基準:缺乏交流,會顯得落後同業
弱化影響力:外界無法理解企業價值觀與努力
信任缺口:特別是年輕世代,期待品牌「言行一致」,沉默被視為逃避
從公關角度看,噤綠其實是一種「消極風險管理」,短期能閃避,但長期削弱品牌資產。
企業面對資訊敏感的環境應該怎麼辦?打好「危機免疫力」
就像是敏感兒一樣,企業不能等到危機發生時才臨陣磨槍,而應在平時就積極累積應變能力,建立一套完善的「危機免疫力」系統,企業可以透過「流程準備」、「議題觀察」和「立場確認」等三個層面,帶領品牌足夠面對外在多變的環境,從容應對各種潛在危機。
流程準備:建立跨部門危機應變小組
企業應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危機應變小組,成員應包括法務、公關、人資,業務與永續等部門的代表。這個小組的職責是共同制定危機應變計畫,並定期進行演練,確保各成員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。
📍法務部門:負責評估法律風險,提供法律建議,確保企業的應對措施符合法律法規。
📍公關部門:負責對外溝通,維護企業形象,控制輿論走向。
📍人資/永續部門:負責處理員工關係,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,確保企業的應對措施符合道德
標準。
議題觀察:掌握利益關係人的觀點
企業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議題觀察機制,持續追蹤社會與產業的敏感議題,例如勞動政策、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、產業規範等。透過對這些議題的深入了解,企業可以提前預測潛在的風險,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。同時,在相關議題上掌握對標品牌利益關係人的名單,了解他們的立場與觀點。
在跨部門應變小組中間建立透明的資訊庫是個好主意!把數據、政策、過往聲明等資訊整理好,以便在危機爆發時能夠立刻運用。
確認立場: 多方案的立場準備
在敏感性議題上,最難的是企業面的時候的立場。確立立場之前,企業需要深入了解自身的核心價值觀,確保前後一致的形象。因此在面對敏感性議題時,企業應首先回顧並梳理自身的核心價值觀,確保立場與之相符。
➡️價值觀定義:明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,例如誠信、公平、責任、創新等。
➡️價值觀排序:對核心價值觀進行排序,以便在不同價值觀之間產生衝突時,能夠做出優先
選擇。
➡️價值觀溝通:將核心價值觀傳達給所有員工,確保大家對企業的價值觀有共同的理解。
➡️過去各部門對相關議題對外說法或活動的彙整:進行全面評估與風險預測
接下來需要攤開利益關係人的地圖,盤點過去的關係衝突以及監測在議題上他們對於品牌的行動,在綜合考慮核心價值觀和議題分析的基礎上,確立企業的立場。
敏感性議題最麻煩的是,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它會炎上失火,因此品牌在敏感性議題上可以進行多種方案的準備,應對不同情境。方案設計原則如下:
積極主動方案
謹慎保守方案
合作協商方案
敏感議題上,以上重要的目的在應變小組的默契以及靈敏度。「平時不燒香臨時報佛腳」在危機中真的不適用!
面對敏感議題的溝通態度
即時、誠實、不過度承諾:社群節奏很快,敏感議題一旦進入危機,第一時間要有「收到訊息、正在調查」的基本聲明,而不是沉默。但切忌避免過度承諾:別急著給結論,先表明「我們會公開透明更新進度」。
同理心 + 事實:議題發酵過程中,除了自己之外,切記先展現對利益關係人(員工、消費者、社會)的關心。用明確語言表達:「我們理解這件事對大家的重要性,目前正由專責團隊進行釐清。」
密集觀察議題發展:在一段冷靜其後可以進行更新,持續展現誠意:敏感議題尚在調查中時,定期釋出進度更新,避免社群揣測。
敏感議題是檢驗,不只是危機
在社群時代,唯一的解法是——
平時準備(資料、流程、訓練)
即時回應(同理心 + 透明度)
持續互動(主動更新 + 雙向溝通)
唯有如此,企業才能在敏感議題中,不僅化解危機,更轉化為展現價值與責任的機會。漂綠會讓企業失信,噤綠會讓企業失聲。不溝通本身,就是企業最大的風險。敏感議題是企業的「壓力測驗」:
檢驗是否理解外界期待?
檢驗是否有勇氣承認不足?
檢驗是否能把價值觀化為實際行動?
在社群時代,不溝通才是最大的風險。而對公關而言,敏感議題的價值在於:幫助企業設計一條既誠實、又能守住信任的溝通路徑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