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顧客情緒管理,是當代品牌行銷最常被忽略的一環——從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(SEL)看品牌經營的下一步

已更新:4天前

當我們談行銷與公關,常聚焦在策略創意、社群觸及與媒體聲量。但這些年,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:真正能夠拉高品牌信任感的關鍵,不是「說了什麼」,而是「讓顧客感受到什麼」。


最近「I'm donut?」的開幕事件,是個經典的社群失控案例。消費者在高溫下排隊8小時卻買不到產品,現場混亂、最後甚至被驅離。品牌緊急道歉,卻被質疑「沒有誠意」,最終引發群起灌爆Google評論,聲量崩盤。


這起事件背後,除了執行細節與產能規劃問題,我更想談的是:「品牌對顧客情緒的處理能力是否到位?」


SEL,不只存在於教育,也該進入品牌管理

我一直很欣賞SEL(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,社會情緒學習)在教育中的應用,它強調:

  1. 自我覺察(Self-awareness)

  2. 自我管理(Self-management)

  3. 社交技巧(Social skills)

  4. 關係建立(Relationship skills)

  5. 負責決策(Responsible decision-making)


在社群行銷的現場,最容易引發公關危機的,往往不是冷漠的路人,而是「原本很喜歡你」或是「期待你更好」的那群人。他們的憤怒,不是來自產品本身的缺陷,而是來自心理落差與情感失落。這正是典型的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——因為投入了期待,所以感受到被忽視、被辜負時,反應也會更加劇烈。


而這正是品牌該引入 SEL(社會情緒學習)思維與工具的原因。如果品牌能在決策與規劃中,刻意練習「站在顧客情緒裡思考」,不只是預測行為,更能同理反應,並建立內部覺察→調節→回應的流程,就能在第一時間辨識潛在的不滿情緒,並及時修正或安撫。


簡單來說,把SEL納入品牌文化與行銷流程,不是為了更討喜,而是為了更可持續。在這個情緒流動比資訊還快的世代,能與顧客維持長期關係的品牌,往往不是最會炒話題的那一個,而是最能懂得情緒、懂得修復的那一個。


在「I'm donut?」案例中,「我沒有買到」其實不是最生氣的點,而是「我不被理解」:

➜「我在現場站了八個小時,沒人出來說明。」

➜「我只是你炒話題的背景板而已嗎?」

➜「我不是消費者,而是你利用的行銷工具。」


用SEL思維看檢視可以優化品牌執行力的斷鏈點:

🔸自我覺察缺位: 品牌未能即時察覺消費者的情緒風向,甚至在危機初期仍抱持「說明就好」的心態。

🔸社交技巧不足: 公關應變話語偏形式,缺乏具體同理(例如未說明後續補償或改善措施)。

🔸關係經營失衡: 與顧客的連結停留在行銷與購買,而非建立信任與互動的關係。

這些缺口,讓顧客的情緒在社群上集結放大,最終形成品牌信任資產的重大折損。


品牌也需要學習「情緒回應力」

當社會不再只看產品好不好、行銷有多熱,而是更在意「我被怎麼對待」,那麼品牌就需要:

  1. 更高的同理力(Empathy)

  2. 更敏銳的回饋系統(Feedback loop)

  3. 更謙遜的溝通姿態(Open communication)

這些,都不是華麗策略,而是情緒能力(Emotional Capacity),也是SEL的延伸運用。


品牌的下一步,是情緒力的升級

行銷時代進入新的篇章,我相信品牌的競爭力,不再只是商品設計或曝光能力,而是:

  1. 你能不能真誠地回應利益關係人(ex:客戶或員工)的情緒?

  2. 你能不能讓利益關係人在挫敗中仍願意相信你?

  3. 你能不能在壓力之下,展現出有感、有溫度的選擇?


畢竟,品牌之所以被記住,不是因為它「說了什麼」,而是它「怎麼讓人感覺」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InfluencePR-Academy Sign26054 copy - 複製.png

​​台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三段102號9樓

9F, No. 102, Sec. 3, Minquan E. Road,

Taipei 105, Taiwan

Tel: 02-6605-0988

Email: hr@infpr.com.tw 

© 2021 by Influence Public Relations Ltd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