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關助攻CEO強化企業韌性:打造不理所當然的競爭力
- 影響力量公關總經理 高孟岑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1天前
在這高度不確定的時代,「理所當然」的思維已經失效。McKinsey 最新報告《The CEO as Chief Resilience Officer》(2025)指出:84% 的領導者承認自己對未來的破壞毫無準備,60% 的董事會也認為企業尚未為下一次重大危機做好準備。這意味著,CEO 不只是戰略規劃者,更必須是組織的「韌性長」(Chief Resilience Officer),負責確保組織能夠承受衝擊、適應變化,並在干擾中持續成長。

由於中小企業通常只有CEO 站在商業策略、財務與營運的交匯點,因此CEO應該延展與部門主管,以韌性長的職能組織出工作小組,讓公司營運讓CEO可以延展出企業韌性的功能。
在這個工作小組中,企業公關扮演的角色尤其關鍵:
公關能提供外部環境的脈動觀察,協助 CEO 及時掌握政策、產業、消費者與媒體輿情的變化。
公關能將複雜的訊息解讀並轉化為決策參考,讓 CEO 在高度不確定中,仍能以清晰資訊作出判斷。
公關能幫助 CEO 銜接外部利益關係人,在危機或轉折期維持信任,確保組織的穩定與彈性。
在多變的時代裡,「理所當然」往往是最大的風險。對企業與公關專業者來說,若還用過去的公式看待市場、消費者、員工與社會,危機將隨時降臨。真正的贏家思維,不是守住理所當然,而是勇於拋下、重新定義,才能打造持續的影響力。
以下是企業可以思考破框思考幾個面向:
一、品牌與市場策略:不再迷信成功方程式
許多企業以為「產品好自然會被接受」、「折扣一定能拉動業績」,或是「過去的成功模式可以複製」。然而,市場環境與消費者習慣早已劇烈改變。
👉 贏家思維是持續試驗、快速調整。品牌不能靠經驗守成,而要敢於破除理所當然。

二、消費者的對話:影響力來自重新傾聽
最常見的錯誤是假設消費者「應該知道我們在做什麼」、「應該理解我們的品牌理念」。事實是,消費者每天被不同資訊包圍,他們的關注與期待都在快速變化。
👉 公關人需要了解溝通已經不是「一次傳遞、永遠有效」,品牌溝通一次次的交流、傾聽與回應,觀察改變提出洞見,激發同理,才能有創造真正市場討論以及有記憶點的真實影響。

三、組織發展與員工關係:高階參與善選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」
過去企業相信「資歷就是地位」「規章就是秩序」,甚至假設「時間等於忠誠」。但新世代員工看重的不是權威,而是是否能被尊重、是否有參與感。
👉 領導者必須拋棄理所當然,學會設計一個讓人願意投入的工作環境。真正的組織發展來自共創,而不是單向管理。

四、企業社會責任:CSR要加分你得玩得真
許多企業仍停留在「只要做慈善、辦活動,就能換取好口碑」的理所當然。但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中,CSR早已不是選項,而是基本義務。消費者與員工都期待品牌能在社會議題中展現真實價值。
👉 真正有影響力的CSR,是把社會責任納入核心策略,而不是附屬專案。唯有如此,企業才能獲得長期信任。

韌性與溝通,其實是一體兩面
沒有溝通,韌性只能停留在口號與計畫層次;有了溝通,韌性才能真正落地並轉化為信任。當企業面臨危機或轉折時,資訊的即時、透明與一致,是支撐組織韌性的氧氣,否則員工會陷入恐慌、消費者與投資人則可能轉向懷疑與撤退。同時,韌性若沒有透過溝通轉化為故事,外界是看不見的。唯有將事件處理過程公開、解釋清楚,企業才能被視為「有責任感的組織」,而不是「陷入混亂的組織」。
而溝通本身就是韌性的一部分:在內部,它創造心理安全感,讓員工敢於表達問題與建議;在外部,它建立起社會信任網絡,使企業在危機中不致孤立。換句話說,韌性需要溝通來支撐,而溝通讓韌性被看見並成為長期的信任資本。
無論是市場策略、消費者互動、組織發展,或是社會責任,最大的陷阱都是「理所當然」。公關專業者必須提醒自己:假設就是風險,僵化就是危機。真正的影響力,來自一次次勇於拋下理所當然的勇氣,去探索、去對話、去創造。
因為,「不理所當然」,才是贏家的底氣。
留言